N
新聞中心ews center
內窺鏡是集中了傳統(tǒng)光學、人體工程學、精密機械、現(xiàn)代電子、數(shù)學、軟件等于一體的檢測儀器。一個具有圖像傳感器、光學鏡頭、光源照明、機械裝置等,它可以經口腔進入胃內或經其他天然孔道進入體內。利用內窺鏡可以看到X射線不能顯示的病變,因此它對醫(yī)生非常有用。例如,借助內窺鏡醫(yī)生可以觀察胃內的潰瘍或腫瘤,據(jù)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。
內窺鏡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,內窺鏡可以經人體的天然孔道,或者是經手術做的小切口進入人體內。
最初的內窺鏡是用硬質管做成的,發(fā)明于100多年前。雖然它們逐漸有所改進,但仍然未能被廣泛使用。后來,在20世紀50年代內窺鏡用軟質管制作,因而能在人體內的拐角處輕易地彎曲。在1965年,哈羅德·霍普金斯在內窺鏡上安裝了柱狀透鏡,使視野更為清楚,今天的內窺鏡通常有兩個玻璃纖維管,光通過其中之一進入體內,醫(yī)生通過另一個管或通過一個攝像機來進行觀察,有些內窺鏡甚至還有微型集成電路傳感器,將所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計算機。內窺鏡檢測管道
一個制造于1870年的早期內窺鏡。它用一個硬質管取代了橡膠軟管。有些手術可以用內窺鏡和激光來做,內窺鏡的光導纖維能輸送激光束,燒灼贅生物或腫瘤,封閉出血的血管。
1795年,德國Bozzini從自然腔道進入,開創(chuàng)了內窺鏡的起源。1835年,內窺鏡之父Antoine Jean Desormeaux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,通過鏡子折射觀察膀胱的情況。世界上第一個內窺鏡是1853年法國醫(yī)生德索米奧創(chuàng)制的。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(yī)療器械。由可彎曲部分、光源及一組鏡頭組成。使用時將內窺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,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。
最早的內窺鏡被應用于直腸檢查。醫(yī)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,借助于蠟燭的光亮,觀察直腸的病變。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,病人不但很痛苦,而且由于器械很硬,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。盡管有這些缺點,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(xù)應用與發(fā)展,并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。
1855年,西班牙人卡赫薩發(fā)明了喉鏡。德國人海曼·馮·海莫茲于1861年發(fā)明了眼底鏡。
1878年,愛迪生發(fā)明了燈泡,特別是出現(xiàn)微型燈泡后,使內窺鏡有了很大發(fā)展,臨時安排的手術內窺也可達到非常精確的程度。
1878年德國泌尿科專家姆·尼茲創(chuàng)造了膀胱鏡,用它可以檢查膀胱內的某些病變。
1897年,德國人哥·基利安設想支氣管鏡。20多年以后,在美國人瓊·薛瓦利?!そ芸诉d的推動下,支氣管鏡進入了實用階段。不久,在常規(guī)的肺病檢查中開始使用這種支氣管鏡。1862年,德國人斯莫爾創(chuàng)造了食道鏡。1903年,美國人凱利創(chuàng)制了直腸鏡,但是到1930年后才開始普遍使用。1913年,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鏡檢查法。1922年,美國人欣德勒創(chuàng)立了胃鏡檢查法。1928年,德國人卡爾克創(chuàng)立了腹鏡檢查法。1936年,美國人斯卡夫進行了腦室鏡檢試驗,直到1962年,才由德國人古奧和弗累斯梯爾創(chuàng)立了腦室鏡檢法。從此形成一整套鏡檢法系列。
內窺鏡3R-FXS02
內窺鏡的發(fā)展
隨著現(xiàn)代化科學技術的發(fā)展,內窺鏡經過徹底改革,用上了光學纖維。1963年,日本開始生產纖維內窺鏡,1964年研制成功纖維內窺鏡的活檢裝置,這種取活檢的特別活檢鉗能夠有合適的病理取材而且危險小。1965年,纖維結腸鏡制成,擴大了對于下消化道疾病的檢查范圍。1967年開始研究放大纖維內窺鏡以觀察微細病變。光纖內窺鏡還可以用來做體內化驗,如測量體內溫度、壓力、移位、光譜吸收以及其他數(shù)據(jù)。
1973年,激光技術應用于內窺鏡的治療上,并逐漸成為經內窺鏡治療有消化道出血的手段之一。1981年,內窺鏡超聲波技術研制成功,這種把先進的超聲波技術與內窺鏡結合在一起的新發(fā)展,大大增加了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。
1987年,Phillipe Mouret首先開創(chuàng)了電視內窺鏡手術。
現(xiàn)代意義的內窺鏡檢查是隨著光導纖維內窺鏡的發(fā)明而逐漸形成的。進入20世紀60年代,在美國開發(fā)的“玻璃纖維”受到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。早在20世紀30年代,已有用于光纖內窺鏡傳導光線的光纖,但由于光線在傳輸過程中損耗率過高,傳輸光信號的光導纖維一直沒有取得進展。光導纖維內窺鏡是一條細長柔軟的管子,管內有一束導光的玻璃纖維,兩端各裝有一個透鏡。檢查時將管子一端插入人體內部待查器官,從另一端即可看見器官內部的情況。內窺鏡通常附有照明光源,有些還配備了進行手術治療的器具,如激光器等。在光傳輸機理中引入了光纖,視頻鏡頭成為圖像捕捉的首選。能夠同時拍攝照片的內窺鏡是1964年誕生的“纖維內窺鏡”。到60 年代,內窺鏡才具有圖像捕捉和測量能力。1975年左右,胃照相機的時代走到了盡頭,完全被“纖維內窺鏡”所替代。中國纖維光學專家張振遠承擔國家地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“系列光纖傳象束及工業(yè)內窺鏡規(guī)?;a技術研究”,技術達國內領先、世界先進水平,并建立了國內唯一能批量系列生產傳象束及內窺鏡的生產基地。
1983年,一種新型的電荷耦合器件(CCD)內窺鏡是由美國紐約州的韋爾奇??艾林儀器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。CCD內窺鏡插入體內的一端裝有在一小塊硅片卜集成的CCD“鏡頭”,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光電圖像傳感器,其功能與電視攝像機相近。它能將待查部位的圖像轉化為數(shù)字化的電信號,圖像通過金屬導線傳送,由類似電視接收機的“圖像監(jiān)視器”顯示。這一技術的應用,使圖像的貯存、再現(xiàn)、會診以及計算機管理成為可能。
2002年11月,世界上首臺“高清晰內窺鏡系統(tǒng)”誕生,內窺鏡的概念發(fā)生極大的改變。它凝集了最尖端的影像技術,提供的畫像精度使診斷極其微小的病變成為了可能?,F(xiàn)代視頻內窺鏡、電子內窺鏡、超聲內窺鏡的出現(xiàn)又開辟了現(xiàn)代醫(yī)學內鏡的新紀元內窺鏡從檢查、診斷時代進入了治療、手術的時代。